2017年4月14日由孟汉妹主持开展本学期第四次读书会,悦读会的所有成员参加。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读书会开始时陈老师对参加读书会定了一个简洁的规约,以此警示同学们要利用好这个平台,端正态度,实现价值。本次读书会分两个主题进行汇报。第一个主题:唐俊男: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研究,第二个主题:唐璐: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第一个主题: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研究
居民社区参与不仅包括社区的政治参与,还包括社区文化、经济活动、社区管理等一些集体性的事务;微观上,居民与其他社区成员的交流、合作等日常活动等也可视为居民的社区参与。当前学界从3种视角:结构主义视角、制度主义视角、文化主义视角研究社区参与。由于目前我国社区治理存在不同的模式,公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途径与程度也有所差异,从参与机制的成熟度与公民参与自主性的关系出发,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分为:机制成熟的公民自主参与、机制成熟的公民假性参与、机制不成熟的公民自发参与。居民参与在不断完善同时仍面临一些困境。针对当前困境提出一些解决路径:培育社区意识、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构建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和营造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制度环境。最后大家针对参与模式、多元主体的平等共治困境、机制完善与不完善的划分标准、社区参与的利益诉求、社区参与体现政社关系以及当前社区参与的现象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个主题: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2004 年,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工作重心。随后,一系列社会政策被提上日程,政府一方面通过扩大原有社会政策的覆盖范围来加强对居民的保护,另一方面也通过实施新的社会政策来保障长期被忽视的弱势群体。通过概念界定中国目前的社会福利是针对特殊群体提供福利的小概念,主要指对老人、困境儿童和残疾人的服务。我国是正处于快速转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当前福利政策在强调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正呈现出愈益加大社会福利开支,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福利水平,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个不同的阶层。但对于中国目前福利制度的发展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解读。一些学者提出,随着社会政策的快速扩展,中国有可能走上一条有本国特色的福利国家道路,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即使社会政策不断扩展、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也未必会成为一个“福利国家”。如何将适度普惠型社会按照需要、目标、人群、阶段细分和实现是一个重大议题。最后主要针对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的关系、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实践做法借鉴经验、社会福利的范围等进行深入交流。并且陈老师对当前国家的医疗、教育、养老资源进行举例和对比说明,分析当下我国现状,认为我国还处于制度的建构时期,在碎片化时代,各种社会资源还有待整合。对于医疗、教育、养老这些本该普惠型的社会福利,目前只能是兜底和托底。而特殊人群的福利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底线和公平问题,对此大家可以从这一主题入手做深入研究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