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主题悦读
    主题悦读
    首页 · 主题悦读 · 正文

    未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她的未知

    作者:郭 松 编辑:程 婧 发表时间:2017-06-05

    未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她的未知,我们可以永远有梦想,永远充满希望!——献给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

    63日上午由孟汉妹主持召开新一期悦读·读书会,读书会主要分读书汇报和经验交流两部分进行。

    一、读书汇报

    (一)王正:规划:中国政策过程的核心机制

    这一主题主要从规划的演变、规划的层级、规划的过程、规划的协商、衔接和锁定、规划中的治理模式、规划的调整等对主题进行阐述。对于政策的制定,我国经历了从计划到规划,主要包括从经济计划到公共事务治理规划、五年规划制定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以及从“收与放”的悖论到两个积极性三部分内容。从计划到规划这一转型从制度安排上,根本避免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悖论,既保证了地方自主,又保证了中央的集中统一,真正实现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有一个很实际的功用就是协调地方经济发展,其中内容包括了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经济发展所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内部的再分配,以及指导城镇化和基建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的具体工作是协调跨省区的规划,审批和授权跨省区规划以及城市群规划。专项规划主要是用于协调跨部门、跨政府的投资、监管、以及政府行动。由于专项规划是围绕某个主题而不是某个部门,所以参与的部门往往不止一家,其中某个部门则负责牵头。

    我国的五年规划还要通过制定各种子规划进行一步步细化,出台的各级文件累计超过上千份,形成了一个层层叠叠、相互联系的政策网络。这个网络贯穿整个五年规划实施期间,覆盖中央各个部门、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县(包括县级市)地方各级政府,因此与其把五年规划看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蓝图,不如把它设想成一个围绕着规划,不断循环进行协调、评估、调整的政策过程。

    按不同的政策领域进一步考察中国各种发展规划,可以分为3种治理模式,分别为指令性规划、签约式规划和指导性规划,这3种模式无论是在效力、授权还是试验的作用都有所区别。中央设定规划目标和决定政策优先顺序,并赋予地方在执行国家政策过程中反复试验的合法性和空间,试验结果再反馈到中央,由中央来进行政策调整,这种从下至上的政策调整过程是中国所特有的方式。

    规划同样存在局限,首先,基层干部有多达四十项必需完成的各种任务指标,从GDP增长到环境保护,从提高农民收入到保护耕地,其中不乏相互冲突的目标,最终政策执行效果难免打折扣。而且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提高自己政绩的做法,难免跟政策初衷相背离。最后针对这一主题大家从规划的中国特色、规划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延伸的规划政治、规划协商、规划治理等进行深入探讨,了解规划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郑薇:土地财政相关问题研究

    本主题主要从问题缘起、发展历程、概念界定、内容分析和启示进行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允许农业用地可以依法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由地方政府管理土地一级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全部留归于地方政府,为地方政府筹集城市开发建设财源奠定了基础。1994年为达到增加中央税收比例的目的进行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的税源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但却没有对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划分进行改革,故而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匹配问题日渐突出,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面对超出其财政负担能力的公共投资资金支出需求,地方政府不得不利用土地财政来弥补公共投资的资金缺口。2000年以后,各地地方政府大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相关收入因此演变成为了地方第二财政,即土地财政,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分税制改革、土地市场化改革为主线将分别划分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期(1979-1993)、土地财政的发展期(1994-2006)、土地财政的转型期(2007年至今)。

    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地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的土地公有制度,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不同。从经济生活中考察,“土地财政”各个环节在联结上原本无可厚非:首先,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建成区的扩大必然涉及国家“征地”问题;其次,土地出让必然需要通过有偿出让使用权的方式,即“土地批租”方式,而最符合市场化客观要求的“土地批租”方式当然是公平竞争为取向的“招、拍、挂”等操作方法。换言之,地方政府必然需要批地,以及必然需要取得批地收入,那么地方政府的行为为什么在舆论上受到越来越大的指责?

    以一篇外文文献对土地财政进行解读,用政治经济的制度互补性观点揭示了制度如何相互加强,产生经济行为和绩效的模式;它也使我们能够对制度变革的可能性和过程的产生期望和假设。同时也可以发现,对于一些机构的实质性改革会潜在的带来更广泛的制度变迁。最后大家就主题设计、研究视角、土地的权属以及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经验交流

    韶华易逝,光阴荏苒,又到一年的毕业季,研三的师兄师姐用朴实的语言将自己在考博或者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分享。正如老师所说,此时的成绩并不代表人生,人生在10年或者20年还会发生转折,因此,要珍惜所有的经历,它们都是人生的财富。换句话说,只有你认真地经历过,才会有面对问题的从容。“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越碎,磨得越细,香地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Copyright © 2020-2023 版权所有:中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网 鄂ICP备17029695号-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