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果文库
    成果文库
    首页 · 成果文库 · 正文

    推动-联动-互动,加强农村社区治理

    作者:程 方 编辑:程 婧 发表时间:2017-10-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下发,使得城乡社区治理这一议题备受关注。近日,基地主任陈荣卓教授就“如何加强农村社区治理”接受《中国社会报》记者专访。

    采访中,陈教授结合《意见》精神,就如何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如何提升居民议事协商能力、如何保障“三留守”人员权益、如何实现“村转社区”的顺利过渡以及对探索符合农村社区实际需要的现实路径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了针对性、实质性的建议。

    陈教授认为,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关键是要做好多方联动和内外互动,协同推进参与式社区治理。具体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示范作用,建立一核多元治理体系;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积极转变居民“被动参与”观念,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自治;加大对居民的就业培训力度,实现居民多渠道就业。

    陈教授强调,“推动-联动-互动”是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从试点实验走向全面推进的一个基本逻辑。探索一条既符合农村实际又契合居民现实需要的治理路径,亟需从资源整合、现代治理、探索创新、因地制宜等方面着手,通过优势互补、多元驱动、运用技术、完善服务,促进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发展,实现农村社区价值目标的理性回归。 

     

    附报道原文

     

    推动联动互动,加强农村社区治理

    ——访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荣卓

     

    中国社会报记者 柳 旭

    记 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推进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作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城乡社区延伸?

    陈荣卓: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巩固党在社区的执政基础是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只有把社区党组织建好建强,才能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因此,加强城乡社区党建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积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及时跟进城乡社区发展新变化,加大在新兴领域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合理调整党组织设置,厘清隶属关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广吸纳的社区党建共同体。二是加强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核心在于服务,关键在于把功能定位从管理转到服务上来。针对城乡居民需求增长的客观现实,整合党务和政务资源,推动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服务平台的整合优化、服务队伍的充实提升以及服务机制的健全完善,从而增强城乡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三是优化区域化党建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针对城乡社区党组织建设的非均衡性现实,要着力推进党建工作的城乡互动和区域联动,整合城乡社区有效资源,形成支农惠农合力,实现城乡社区建设协调发展。此外,农村社区党组织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来推进党建工作,着力解决“就党建抓党建”、党建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努力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四是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加强城乡社区干部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社区党组织要严格规范党员培养和发展流程,不断壮大青年党员队伍,着力解决干部队伍老龄化等问题,积极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分类管理社区党员,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记 者:近两年,不少地方在推进“村转社区”,也陆续建立了“居民议事平台”,用以解决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劳动模式等发生变化后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议事协商能力,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陈荣卓:《意见》指出,要提高社区居民议事协商能力,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这既为提高社区居民议事协商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方法路径:一是要培育“村转社区”居民的社区主体意识。培育居民的社区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协商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建立社情民意征集机制,不断提升社情民意征集的动态化、精准化;建立健全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协商成果转化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确保社区议事协商的科学性、有效性。三是要合理利用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充分吸收地方实践的创新性经验,运用居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乡村论坛、民主听证会等载体,积极借助“微平台”“云协商”“掌上社区”等线上平台,实现社区居民沟通交流的零距离、零时差和参与协商的社会化、智能化。

    记 者:您对于实现从农村到社区、从村民变居民的顺利过渡有哪些具体建议?

    陈荣卓:“村转社区”是一种城乡兼具的过渡型社区,实现从农村到社区、从村民变居民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多方联动和内外互动,协同推进参与式社区治理。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带动作用,促进“村转社区”稳转快融。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主心骨领导核心作用,孵化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助推社区居委会放权归位,带动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二是不断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统筹社区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和理念、制度、文化等软件建设,将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向“村转社区”倾斜。三是积极转变居民“被动式参与”思想观念,促进居民主动参与社区自治。加强居民主人翁思想建设,提高居民主动参与意识。四是加大居民就业培训力度,帮助居民实现多渠道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特色产业经济,加强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缓解家门口就业难题。

    记 者:现阶段,农村“三留守”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同时,如何有效保障留守人员的权益,进而促进“三留守”问题的解决?

    陈荣卓:有效保障留守人员的权益,首先,要明确工作对象,包括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其次,要清楚这项工作的工作主体和原则;最后,要明白解决“三留守”问题的落脚点在于保障好农村“三留守”人员基本的生产生活。在把握上述三个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落实政策文件,重点关注服务与管理工作。要根据中央和地方政策文件精神,将各地实施办法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明确化、具体化、专门化,做好“三留守”人员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同时,农村社区服务重点关注“三留守”民生问题,因此要着重解决“三留守”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是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多元参与的互动格局。实施农村留守人员社会保护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和服务项目,以及加快建立以维护儿童、妇女、老年人合法权益为主的各类社区社会服务组织,为农村留守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坚持党政主导、群团协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注重发挥部门优势,吸引商企投资,推动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三留守”人员的良好氛围与互动格局。三是坚持上下联动,健全“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整合城乡社区资源,因地制宜地健全“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既需要纵向联动也要注重横向延伸,上级党委、政府着重指导,基层党委、政府抓好工作落实;社区干部做好摸底工作,建立户情档案;社区志愿队做好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社区专业社工组织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能力;社会组织开展留守人员喜闻乐见的服务活动等。四是加快城乡一体,提升农村社区自身发展力。统筹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结合农村社区建设进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制度。坚持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复合治理之路,提升农村社区自身发展潜力,防止资源、劳动力外流。

    记 者:当前,农村社区治理工作要从试点实验走向全面推进,对于探索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特点、农村居民现实需要的农村社区治理路径,您有怎样的建议?

    陈荣卓:总的来讲,“推动-联动-互动”是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从试点实验走向全面推进的一个基本逻辑。因此,要探索一条既符合农村实际特点又契合农村居民现实需要的治理路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坚持资源整合,以巩固治理平台为基础。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发展基础,在开发整合农村社区资源的同时,注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利用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治理主体在获取和传达居民需求、供给和充实治理资源、优化和改进治理流程方面的专业优势,在优势互补中促进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发展。二是要坚持现代治理,以优化多元共治为驱动。如何激发这些多元主体的治理活力是农村社区治理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目前来看,区域化党建和社区协商是应对开放和流动趋势的重要经验,通过组织建设强化流动人口的归属感,通过民主协商强化多元主体的认同感,在服务好常住居民的同时,也充分保障其他多元主体的合法权益,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阶段。整体来看,要树立开放共建的治理思维,通过优化多元共治机制强化社区治理的内生驱动力,真正在共建共享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三是要坚持探索创新,以现代治理技术为支撑。在巩固治理平台的同时要注重治理技术的探索和学习,在试点先行和典型引路的过程中总结推广具有共性特征的治理技术,将异地经验内化为本地的行动能力。在强调互比互学的同时,可以尝试与各级各类智库、专业科研院所、公益社会组织适时开展合作,利用好这些专业机构在治理技术上的优长,提升农村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坚持因地制宜,以改善公共服务为宗旨。针对当前农村社区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和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社区治理应当进行重点突破,着重在加强和完善基层党建、调处和预防矛盾冲突、整治和美化人居环境、关爱和照料留守群体等方面精准施力,解决好因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而产生的阶段性突出问题。与此同时,要继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强化社区在保障供给公共服务、引导开展自助服务、购买引进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通过改善集体经济条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公共服务机制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实现农村社区价值目标的理性回归。

    Copyright © 2020-2023 版权所有:中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网 鄂ICP备17029695号-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