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7日下午,本学期第八次悦读·读书会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309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徐建红主持,朱英惠和李艳斌作了关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与政治转型”的专题汇报。基地主任陈荣卓教授、基地特邀学者梁东兴副教授、基地研究员陈鹏博士、王木森博士、申鲁菁博士、刘亚楠博士以及悦读所有成员参会。
会议伊始,汇报人李艳斌从现代化的概念内涵、阶段划分着手,引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两个关键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以政党和领袖权威为中心的乡土中国时期,表现为动员型政治,政治推动着社会;第二个节点是当下城乡中国时期,应运而生的回应型政治,社会推动着政治。接着他分析了我国政治转型的不适应性及其调适,同时指出在政治转型中,需要强化政治回应的及时性、主动性、整合性和包容性,并就经济发展影响政治转型的内在逻辑提出思考。汇报结束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现代化”“为什么经济的发展使得动员型政治转变为回应型政治”等核心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王木森博士认为首先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的现代化道路,我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民族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主建设四个阶段,在实现政权、经济、社会、民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民主化;其次,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人的思想和利益的分化,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促使了回应型政治的产生。陈鹏博士认为,政治转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致使当下城乡差距无法通过制度及社会力量来解决,因此需要强化国家、政党的力量,促使了回应型政治的出现。申鲁菁博士则结合经典著作中的观点认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不是断裂性的,而是历史的更替过程;经济是政治的前提,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变迁的社会结构需要有相应的政治形式与之相匹配,从而发生了从动员型到回应型政治的转变。刘亚楠博士认为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多层次化的过程,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国家社会发展的视角进行理解,其中经济是一个关键性的变量。
最后,在听取整场汇报与讨论的基础上,梁东兴老师从四个方面就本次主题作了深度解读,首先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复杂的概念;其次现代化是理解百年来我国发展的线索和钥匙;再次现代化在当下中国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最后现代化在我国突出表现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由此来深入理解我国的“现代化”。基地主任陈荣卓教授对梁老师的点评表示高度肯定,并指出梁老师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值得学习。就本次主题讨论,陈教授在全面分析论文写作框架背后的思维逻辑的基础上指出研读系列文章的方法,并从顶层到基层、时间到空间、资本到资源、一元到多元四种研究路径作了具体分析。同时他表示,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敢于表达,勤于交流;建立自身兴趣与学习研究的有效对接,激发创新活力。最后,梁老师对读书会寄予了厚望,希冀主题悦读活动在实现从思维启迪到心灵碰撞的转变时,更成为基地的一个重要品牌和窗口,成为大家永久的交流平台和精神家园。

至此,本学期最后一场读书会圆满结束,同时也是新年第一场读书会的成功开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够悦读分享,快乐成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