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情况只有深入社区,才会知道此项工作的艰巨和价值。7月12日,陈荣卓教授召集成员开会,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7月13日上午,咸宁社区建设指导小组1组成员6人顺利进驻农村社区,分别是申长昊、秦一鸣入驻咸安区,肖桥村、王晶、张改琴入驻潘家湾镇四邑村,徐建红、郑薇入驻官桥镇官桥村,后期增补成员聂雨彤、贺梦地入驻高新区栗林村。对于此行工作大家主要任务在于对所驻村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短暂的有效整改。历经6天的考察,7月18日小组成员顺利返校,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及规划。为了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7月22日上午咸宁农村社区建设团队在院309会议室召开了咸宁市农村社区指导小组工作推进会,会议主要由四组驻社区同学对各自所入驻的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汇报,主要汇报内容包括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建设的亮点、特色、调研进程以及下一步规划,由唐鸣院长、陈荣卓教授等对社区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
嘉鱼县潘家湾四邑村
四邑村是典型的基础条件较好“平原发达型”农村社区。由于地处江汉平原,土壤肥沃,武嘉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由原四邑村、九湾村、汇湖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多村一社区模式。
四邑村的农村社区建设从科学规划、组织建设、基础设施、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关爱特殊群体等方面都有所作为。对于社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四邑村依托潘家湾镇蔬菜基地发展蔬菜产业优势,大力推行种植传统的“两瓜两菜”(“两瓜”指冬瓜、南瓜、“两菜”指包菜、大白菜)模式。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不对路,信息不对称,出现大白菜、包菜滞销,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状。对此,村书记周炳兰带领“两委”班子成员积极主动谋划,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搭桥、农户参与”的模式,投入资金近亿万,打造万亩竹柳基地、1000亩蔬菜基地、2300亩苗木基地、500亩花卉基地和500亩新兴农庄五个板块,由此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社区资源,实现多渠道致富。
四邑村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土地承包、鱼池承包等方式,以产业带动农村社区发展。通过政府和企业集资,建设集中公寓、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卫生所、农家超市、乡贤文化广场等主体工程,改变社区人居环境,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塑造文明生态新村,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同时这些产业的发展,无疑给四邑村的发展增添了活力,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进入公司、合作社务工,人均增收过万元。同时,基地组织摆脱土地束缚的村民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发展外出务工经济,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换,真正实现了“想种田的有田种、不想种田的有人种”,从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职业化。
整体来看,四邑村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农村社区建设不仅仅要求基础设施完备,更重要的是服务完善,因此四邑村应在服务大厅、功能室、公开栏等起到真正要达到的效果,让村民不仅从物质生活上感受到社区的变化,更要从精神文明中参与进来,体验到社区的便民服务。
陈荣卓教授总结四邑村的农村社区建设是产业发展带动社区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社区服务,基础设施较完善,但服务开展力度不够,社区需为村民办实事。目前来讲,第一,需尽快完善其值班制度,确保办事大厅有服务人员;第二,明确办事大厅公共服务范围、制度、流程;第三,办事大厅服务手册尽快制定,以便村民了解并熟悉社区办理事务;第四,社区活动室要利用起来,通过召集党员、村干部、能人以及热心村民组织有意愿村民布置活动场所,置办活动设施,吸引村民来活动。此外,四邑村的产业带动就业、老年公寓修建属于社区的亮点,需调研小组认真总结经验,在听取其他社区优秀做法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具体情况做好工作方案及工作清单。
高新区栗林村
栗林村属于城郊村,由于咸宁高新区的成立栗林村的全部土地陆续被征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借此大开发大发展机遇及时引导村民调整经济结构,依托地域优势,发展了多家各类运输企业,并为配套支持周边企业开发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劳务输出,全面提高了村民收入。2015年村级集体收入4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5496元。自2015年6月开始,栗林村开始对社区的基础设施进行陆续修建,到2016年9月,社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广场、集中公寓、卫生所、活动室等基本建成,并完善了相应的配套设施。而且栗林村从体制机制、公益服务、网格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栗林村为帮助本村13贫困户户23人脱贫,积极展开就业扶贫,协调开发区各个就业部门加大就业推介力度,通过村内的环卫、园林等政府公益性岗位,开发了一批农村公路养护、保洁、服务业等公益性岗位,用于扶持以上贫困人口就业精准脱贫机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为社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岗位。研究制定培育村级特色主导产业、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的具体办法,成立和规范管理兴业劳务公司、天运物流公司、鑫锐市政工程公司等企业。
通过对栗林村农村社区建设的了解,调研小组针对地提出栗林村需进一步健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抓手 ”和推动作用;继续完善和推进社区相关公共服务配套内容;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培养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与公民文化;在社区党总支和村委会的统一引导、整合下,积极帮助社区培育社区内生社会组织,在盘活社区现有自组织存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社区公民组织的增量。
陈荣卓教授指出这次选取的四个社区都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栗林村经济基础雄厚,接下来栗林村就是要充分利用集体经济带动社区发展、开展社区服务。目前近期要做的就是要完善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完善社会配套服务,特别是各功能室。
咸安区肖桥村
肖桥村位于咸宁市城区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有革命先驱、共和国第一任监察部长钱瑛同志的故居、咸宁钱氏英烈馆等建筑。2014年,肖桥村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设有办事大厅、文化活动室、体育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标准化医务室和四个民间文化协会等,以此为契机,肖桥村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社区建设时间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调研小组结合《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对此次调研制定了详细的工作目标,包含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是否成立村委会牵头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小组,村务公开栏的信息是否完善,分类收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活动资料,特别是涉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对社区进行了基本了解后,对社区的工作开展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社区无“中国社区”标识;财务公开没有及时更新;服务大厅缺少待办事项清单和服务流程;矛盾纠纷调解无记录;服务大厅二楼办公室悬挂的企业公司的牌子需撤掉等等,并与村书记进行有效的沟通。目前,官桥村已挂“中国社区”标识,补齐村财务公开记录,将待办事项清单和服务流程牌子上墙。撤掉服务大厅企业公司的牌子等等。
从整体上看,肖桥村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工作开展也很扎实,主要亮点在于肖桥村的民生工程建设,社区的民生服务除了正常的社区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外,还在村民福利和再就业服务进行深入开展。在村民福利上会有年终走访慰问、教育资助、见义勇为奖励、无偿献血奖励、特困救助、天灾人祸补助以及对60岁以上的党员干部或工作十年以上的老干部也会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补助;在就业培训上,肖桥村拥有自己的农民学校,推广农业新技术,开展技能培训和农业生产指导,同时承接区劳动局等相关技能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课程。同时村民遵循自愿原则成立四个民间文化协会,即体育协会、文艺舞蹈协会、书画协会、鼓乐艺术协会,积极展开各种文艺活动,并制定协会章程。肖桥村目前的农村社区建设特色并不突出,为打造社区品牌,凸显社区特色。
陈荣卓教授认为肖桥村建筑面积很大,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那栋大楼,大楼需要进一步装饰突出特色,比如有的社区服务中心全部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显得很有特色。肖桥以后要在这上面下功夫,将大楼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要充分利用钱瑛故居和钱氏英烈馆,将肖桥的红色文化凸现,钱瑛同志作为民政工作的前辈,要积极总结钱瑛同志的民政工作系列思想,通过图片展板予以宣传展示。最后要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将社区的特色展示出来,将社区建设成果和特色分不同的板块在在展板上展示,由宣传人员介绍。比如威风锣鼓队开展的活动,民生工程建设等。
官桥镇官桥村
官桥村与市区融为一体,是官桥镇的核心村。全村有八个村民小组,其中官桥八组被誉为“中国第一组”。官桥村按照“六个一”村(社区)建设规划,打造特色旅游村(社区),境内风景秀丽、鸟语花香,绿化率达85%。我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产业,已投资1.4亿建成油茶基地15000亩、优质稻基地3000亩、红薯基地2000亩、香菇基地30亩、鮰鱼养殖基地600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1000亩、青蛙养殖基地300亩,“金土地红薯加工厂”和“优质茶油加工厂”,专业合作社5个。我村已实现年总产值过亿元,净收入4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的目标,并先后被授予多种荣誉称号。
官桥村的产业扶贫确实从根本上帮助大批贫困户脱贫,为全面履行脱贫攻坚任务,官桥村党群中心为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并以“六个精准”为依托,因地制宜实施“六个一批”脱贫攻坚计划,运用社区的田源油茶合作社、庆丰水稻合作社、裕农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金土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三湖茶麻专业合作社、官桥村财剑青蛙养殖场等产业合作社实现脱贫100户、268人,其余社区分别进行危房改造6户、18人,教育资助、培训8户、27人,医疗救助3户、10人,低保兜底6户、8人,确保2017-2018年全部建档立卡对象稳步脱贫。
整体而言,官桥八组的基础设施更健全,指导小组根据咸宁市民政局李局长的指示,在了解官桥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和《湖北省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检查验收标准》对其提出整改意见并得到认可。官桥村现已完成挂上“中国社区”标识,制定便民服务手册,制度上墙等具体整改工作。针对官桥村存在的文化建设不足、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的提升以及民主公开栏的内容的完善都提出了具体的下一步规划。
陈荣卓教授指出官桥指导小组的工作在扎实稳步推进,官桥村成立了许多合作社,经济基础不错,而官桥八组是基础设施健全、民生服务以及活动开展都领先于其他组,是官桥村的领头羊。近期工作重点主要有两个:一个围绕官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结合农村社区标准,对其进行整改;二是进一步凝练总结官桥村农村社区建设特色。官桥小组对社区的长期规划值得肯定,尤其是针对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空间优化配置的建议很好。关于社区服务大厅提供服务、值班制度运行、社区组织培育等这些都是共性问题,上面已提及。接下来各小组要总结社区特色做法并整理出各自社区的任务清单以及工作方案,以便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最后唐院长从更高的站位对农村社区调研小组的近期和长远工作进行了总结,就近期而言,唐院长对近期工作提出了要求,需从各村的基本情况出发,按照制定工作方案的要求,对各村的社区建设提出针对性、可行性的实施意见,如信息屏的利用、办公电脑的置办等。从长远上看,同学们作为研究生在参与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实际的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但是更重要是需要站在学术的角度思考社区建设相关问题。唐院长从台湾社区营造与大陆的社区建设对比视角出发,分析大陆社区建设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且鼓励同学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从实践中找寻学术研究的养分,找寻农村社区建设中政策落实与农民需求之间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