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家乡年味近,于无声处再坚守。2月3日,基地2018届毕业研究生论文修改第二次推进会在院313教室召开。此时的校园已值寒假之中,一些平时热闹的楼栋渐觉人去楼空,313教室却依旧热络交织:奋笔疾书的身影和分条析缕的声音,与窗外寒冬白雪的寂寥形成鲜明的对比。针对李梦兰、张改琴、王晶、秦一鸣、贺梦地、崔国雍、申长昊、唐俊男8位硕士提交的毕业论文初稿,基地主任陈荣卓教授、副主任梁东兴研究员,基地陈鹏、申鲁菁、刘亚楠博士正在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逐一集中会诊。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1月24日第一次修改反馈会之后,经过为期一周的思考和调改,同学们的论文框架与具体内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修缮。但为学须有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般不断精进的态度和决心。是以,此次推进会依旧围绕论文主题、论文框架、写作逻辑等,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集中帮促。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实证研究是基地研究的一贯特色和优长。从整体情况来看,此次论文大部分都采用了个案分析法。作为实证性研究论文,聚焦现实问题,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完善理论,努力尝试去阐释、分析乃至弥合实践与理论间的张力,探寻社会发展前进的应然与现实径路,是我们开展研究的方向。但当前的论文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研究问题聚焦不够、案例分析难以深入、理论植入厚度缺乏、逻辑框架柔顺不足等问题。为此,各位博士和老师们分别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并结合共性的问题,提醒大家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善于举旗定向、聚焦问题。只有拥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运行结合起来,做到选好题目、找准方向、瞄准靶子,也才能减少射偏乃至脱靶的概率,提高分析的精准度。为此,陈荣卓教授强调,“举旗定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论文写作如此,人生选择亦如此。方向精准才能蹄疾步稳,才容易成功。人生很多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发生内含着必然性规律,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正是你人生下一阶段的起点和基石。二是善于厚植理论、梳理切分。静止孤独的案例一旦植入理论的梳理和切分,便立即鲜活起来。梁东兴老师强调,个案研究容易出现理论阐释不够、与案例粘连不足,导致论文学术味道不够浓厚,写出来像调研报告的情况。因此从论文一开始撰写起就一定要注意理论视角的切入、理论线索的贯穿和理论框架的建构。同学们可以结合一些优秀论文进行对比揣摩、掌握方法、交流提高,在自己的论文中实现两者从弥散到融合的转变,既不将理论做成空中楼阁,与现实割裂;也不空谈案例,做材料的搬运工;三是善于千锤百炼、打造精品。研究生三年磨剑,已到淬火成钢的最后关头,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既是三年学习生涯的最后一步,又是新的人生的紧要开端。为鼓励大家写好论文,陈荣卓教授逐一询问了大家寻找工作、日常生活以及家庭等的具体情况,叮嘱大家越是到最后关头,越需要敢于吃苦、凝神聚气、心无旁骛地将自己的论文做好,在逻辑框架上冥思苦想、在阐释行文上千锤百炼,争取年后每个人都能够交出满意的答卷,给自己三年研究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会上,陈荣卓教授还结合自己参加会议的所思所想,传达了刚刚闭幕的共青团湖北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要求大家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他告诫大家:人生有无限的未来和可能,但必须要踏实和坚守。为此,要找准定位,清楚优势,在所属圈子发光发热;要提早规划,持之以恒,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要善于沟通,自信真诚,用有限的时间发挥自己的价值,在不懈奋斗中绽放青春芳华。
玉经琢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本次会议为2018届毕业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吃下了“定心丸”,同时也为大家即将步入社会、开启美好人生注入了无限活力。